近日,有关文章报道称“癌细胞钟爱糖,而大部分的水果糖分都是较高的,所以癌症患者一定不要摄入过多水果,以‘饿死’癌细胞”,这一话题的出现瞬间引来广大网友的注意和讨论,那么,这种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 迄今为止,凡是宣称“饿死癌细胞”的相关突破,都是夸大其词
19世纪20年代,德国科学家Otto Warburg发现了肿瘤细胞与普通细胞的差异——“癌细胞喜欢糖”:癌细胞可以通过酵解反应将大量葡萄糖转化为乳酸为自身提供能量,而普通细胞却不能产生提供能量的乳酸。后来这一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
针对Warburg效应,人们联想到:如果切断体内葡萄糖供应,是不是可以“饿死”癌细胞?
2014年,关于“饿死癌细胞”、“清华团队找到饿死癌细胞良方”的新闻铺开盖地的袭来,人们一度以为切断体内葡萄糖供应,真的可以“饿死”癌细胞。但随后清华大学颜宁教授对此做出相关解释,他表示他只是在回答问题时,陈列了一些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的区别,以及做出相关设想“是否能提供其他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细胞的代谢,同时阻断葡萄糖的运输特异,来饿死癌细胞……”,而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和探索而已。
其实像这类的“研究”和“报道”还有很多,但真正提到利用癌细胞与糖的密切关系来治疗癌症的报道却还遥遥无期。迄今为止,一些宣称“饿死癌细胞”的相关“突破”,其实都是夸大其词。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自动适应能力、自动调节的整体,而并非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器。如果我们切断饮食中的糖类,身体还是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将一些氨基酸及甘油转化为葡萄糖。而这些糖既能够为正常细胞所用,也能为癌细胞所用。
>> 限糖有利健康,但不是水果中的糖
当然,不管“断糖”是不是真的对“抗癌”有利,少吃糖却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因为现代健康饮食原则的“三减”之一也包括“减糖”。
衡阳英博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张树友院长介绍说,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显示,成年人应该控制每天摄入50克以内的游离糖,且最好不超过25克。而这里说的游离糖指的是添加到食物中的“添加糖”(包括蔗糖、红糖、冰糖、糖浆、蜂蜜等)以及果汁中的糖,这些糖通常以单糖或二糖形式存在,吸收较快,对人体代谢的影响也较大。
水果作为一种天然的食物,其消化吸收不如果汁快,对人体代谢影响也较小,所以并没有被列入“游离糖”中。再者,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营养成分,对人体也是大有裨益。
>>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饮食能治疗癌症
虽然说饮食与癌症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而且它在流行病学的维度上也影响着“癌症发生率”或“癌症风险”,但也仅仅只能说明食物中某些成分与癌症风险有关系,而不能说明是食物中某些成分导致癌症或者改变癌症的风险。
张树友院长表示,没有任何饮食可以治疗癌症,也没有任何食物一定能做到防止癌症的复发与转移,但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均衡饮食,包括水果、蔬菜、瘦肉蛋白、全谷以及低脂奶制品,并且需要“限制”糖、咖啡因、盐及酒精的摄入量,以此来降低患癌的风险。
References:
[1]http://info.sohu.com/infonews/article/6531021009623975937/5cd57d92ac8d760001c1c39f/950077974e04710577b32ed316a234e9?utm_medium=ss_ios&channel=998&tt_from=weixin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