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医院概况 > 行业报道 >

仅10年,住院率就翻了一倍!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来源: 衡阳英博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9日

  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今年一月发布了一则“奇怪”的数据:中国门诊率低于世界平均值,但住院率却高于世界平均值。研究指出,2016年,全球门诊率为人均5.42次就诊,中国5.17次;而全球住院率(注:住院人数/总人口数,即每个人平均住院次数)为人均0.1次入院,中国0.14次。

  衡阳英博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介绍说随着医疗技术及人民对健康愈发关注的影响,2008年始,我国住院率不断飞升!从08年的8.7%猛增到17.6%,增长一倍!而远洋之外的美国,住院率则从2009年的6.7%降到5.6%。

  当然,作为一个拥有硕大广博地域的中国来说,没有点地区性差异怎么行?调查显示,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居民年住院率最低,西部地区最高——和经济发展水平呈反向分布,不发达地区的住院率更高!

  2009年,中国新一轮医改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也因此引发了“全民医保”的浪潮!有了国家的扶持,大家看病也不“拘束”了,一时间去医院看病的人庭前“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但这也引发了另一些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此时正在关注一个实际的指标——住院率,他试图了解新环境下政策对医院服务量变化的影响。最开始,住院率稳步增长。但到了2016年,情况开始不对了。

  我们都知道住院率和老龄化紧密相关,但诡异的是,新医改7年后,全国老龄化率比北京低了近8%,但住院率却高了5.7%。为什么会多出来5.7%?

  过度住院!

  2017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住院总量比上年增加1708万人(增长7.5%),年住院率由2016年的16.5%增加到17.6%。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默曾提出过著名的“罗默法则”!即每千人床位数和每千人住院天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一个关于住院率与医疗床位数之间的重要卫生经济学理论——床位供给创造床位需求。

  “公立医院并不是床位太少,而是为了寻求规模效益,盲目扩张,致使床位太多。为了实现收支平衡,很多医院把一些不该收入院的患者收进去了。”朱恒鹏说到。

  也就是说:门诊行为住院化!

  简单来讲,就是明明不需要住院的小病,医生却建议患者住院治疗,其中最显见的表现就是“小病大治”!有些病,门诊开的药和住院开的药基本一样,。但医生还是会建议住院。

  “医生是从患者角度出发,认为走门诊的话,需要患者来回跑,不利于病情稳定。医院也乐于收治小病患者,是因为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对医院的考核,采用住院病人均次费用的指标。小病住院花费的钱不多,恰好可拉低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利于医院考核。”

  另一方面,1998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启动了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决定,职工的医保帐户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个人账户,另一个是社会统筹。在职工医保中,职工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保费中30%计入个人账户,70%计入社会统筹。

  在统账制度下,门诊不可以报销,只有住院才可以报销。因此,滋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单纯看病不报销,那就住院咯!反正都报销......

  一些患者为了“顺带”报销掉一些需要自费的项目,选择主动申请住院,比如得了平常的胸闷小感冒等就有人选择住院,把CT心电血生化检查什么的都打包做一遍!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平常需要自费的体检,也能享受政府报销的待遇。

  所以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统账结合制度,已经显得有些落后了!不合理的报销制度,没有相应的控费条例,使得小病大治,能住院就住院的现象非常泛滥;同时医院为了盈利,套取医保资金,也会诱导病患住院;甚至有些医院频繁出现“挂床”现象,“占着床位不住院”!医患双双得益!

  截至目前,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住院指征标准。虽然在2009年,武汉市医保协会制定了《住院指征服务指南》,但暂时也没能推广至全国。

  而在美国,所有的的住院标准和条件都有严格的指标。从设备到病情,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国内的ICU标准。“患者在出现一些不可控的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才会住院。而且住院费用非常高昂。一个晚上大概2千美元左右,一个月的花费达到6万美元以上。美国医保是由保险公司买单,不符合指征标准,保险公司不会付这个费用。”

  当然,中美医护人员过大的薪酬悬殊差也在侧面推动了“小病大治”的客观情况,合理增加医护人员的薪酬,也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加合理的“对症治疗”!

  答案是多方协作,合理调控!

  住院率持续升高,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它事关患者、医院、国家各个层面的利益。最严重的后果,将导致医保承压成倍增加、医疗资源严重浪费。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仇雨临认为,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调控:

  一是,从根本上继续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管办分开”,去除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和行政性,真正实现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合理规划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医疗服务体系,防止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的盲目扩张,同时推行真正的便民化政策,比如看病挂号难,就合理配置医师资源,在确保门诊医师的数量的前提下,增设挂号窗口等。

  二是,从规范行业管理角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指征、诊疗操作常规,在临床路径中明确出、入院指征等具体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医院推广日间手术,建立专门的老年病、康复医院,尝试开展医生多点执业等;。

  三是,加强医保付费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DRGs(诊断相关分类)等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确定不同支付方式的适用范围,明确报销流程和规定;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家庭病床,使老年患者在家里得到及时的医疗照顾和生活护理。

  可以预见的是,想将住院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绝对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一蹴而就极有可能引发诸多更多的问题。,而且,这也更需要医患全体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支持与努力,共同维护和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医疗健康大环境!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